亚里士多德说过:“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好”。目前,我国人口城镇化已超过50%,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和城镇化进程加快,人口城镇化水平还将进一步提升。长期以来,城市无序扩张,城市人口剧增,城市管理滞后……引发的“城市病”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作为化解“城市病”的突破口,智慧城市建设的热情正日渐高涨。但热潮背后暗藏着规划混乱、投资盲目、重复建设等问题,若不加强引导,极有可能成为又一个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的主阵地,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
重形象轻目的。智慧城市将使城市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交换方式、公共服务、政府决策、市政管理、社会民生等方面产生巨大和深远的变革,关键在于高效政府服务体系即智慧政府的建设。一些地方并不理解智慧城市的内涵,从数字城市、无线城市、电子城市等到智慧城市建设,只是换了一个标签,而忽视智慧城市建设的目的,仓促上马,陷入了“有口号无内容,有规划无内涵”的困境。虽然建设智慧城市的城市众多,但真正能体现智慧城市内涵的则是凤毛麟角。
重规模轻品质。智慧城市建设需要分阶段、实施重点突破,而很多地方在建设智慧城市过程中,城建、城管、公安、医疗、交通、教育、公用等所有领域都想做。这样的结果可能会导致什么领域都难以突破。智慧城市规划需要结合城市自身特点和发展战略。现在很多地方的规划同质性较高,没有体现城市独有特色,造成“千城一面”,而且实施起来的可操作性,也打了一个大大的问号。
重官方轻公众。智慧城市建设已成为地方政府的狂欢、相关IT企业的盛宴,而民众则对其知之甚少。民众本应是智慧城市建设参与的主体,享受到智慧城市建设带来的各种便利和智能化服务,并需要通过不断完善自我做一个与智慧城市相适应的智慧市民。缺少了民众的参与,智慧城市建设容易与初衷渐行渐远。
智慧城市不是虚无缥缈的空洞噱头,而是一种全新的城市发展方向,引领了城市建设与管理的新趋势,不仅可以激发科技创新、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而且有利于实现城市精细化、精准化管理,使城市运行更安全高效。然而,智慧城市建设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绝非一日之功,更不可能一蹴而就。让智慧城市发展一路走好,需要正本清源、循序渐进。笔者建议:
加强顶层设计。智慧城市建设涉及多部门统一平台搭建,其运营也需要管理的长效机制和配套政策甚至法律,如果缺乏统一标准和规划,智慧城市建设就难免陷入重复建设、商业化难突破的局面,最终也将难以实现城市公共系统的信息化、智慧化升级。针对各地一哄而起的智慧城市建设问题,应加强顶层设计,制定法规制度,创新发展机制,完善发展规划,避免无序发展。
有效整合市场。智慧城市重点是形成宽带城市、无线城市、云计算、物联网等多个重点工程及产业专项整体融合。这种路径需要政府立意高远,在激活市场积极性的同时,应充分考虑到市场功能的缺陷,防患于未然、绸缪于未雨。智慧城市建设尤其需要先进的信息通讯技术与先进的管理及人文科学的有效整合。
培育核心技术。智慧城市的发展必将形成“智慧型产业”。智慧城市一旦在中国实施,必将形成价值可观的“蛋糕”。目前国内企业并不具备智慧城市的核心技术。因此,应将“智慧型产业”作为我国战略产业来布局,做好产业规划,培育核心技术,支持国内相关产业通过技术创新实现升级发展。(来源:中国建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