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臭水体是群众关注度最高的环境问题之一。近日,省政府办公厅出台《打好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标志性战役实施方案》,要求确保用3年左右时间使全省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明显见效,重现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景象,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
2020年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基本消除
“我们经常来百荷公园游玩,家就住在附近,以前这里的水体都发臭,现在可清澈了。”11月初,记者在池州市偶遇了带娃逛公园的朱晓琳。
百荷公园的变化只是我省黑臭水体治理的一个缩影。截至2017年底,我省成功消除了138个黑臭水体,达到“初见成效”标准。
2018年至2020年,全省将实施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攻坚战,打好标志性战役,加快城市黑臭水体治理进程。《实施方案》明确,我省将用3年左右时间,确保使全省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明显见效。
从时间表来看,2018年底,设区的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消除比例需达到80%,2019年底消除比例达到90%。到2020年,设区的市建成区基本消除黑臭水体,建立城市黑臭水体治理长效机制。在前期整治的基础上,要求实现“初见成效”目标的水体水质不反弹。同时,将组织开展县城建成区黑臭水体排查摸底工作,加快推进县城黑臭水体治理。
按照要求,黑臭水体排查结果需进行公示,接受社会监督。各地要对城市黑臭水体实行动态管理,及时核实群众举报信息,对新增城市黑臭水体纳入治理计划,对水质不稳定的水体实施水质提升工程,直至达到标准。
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有关负责人表示,我省将坚持以改善水环境质量为核心,把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控源截污、内源治理、生态修复、补水活水、长效治理作为有效途径,系统推进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滨水绿岸改造、人居环境改善的有机联动。
多措并举,下大力气让黑臭水体无处容身
虽然黑臭水体整治初见成效,但今后的治理仍是一场时间紧、任务重的攻坚战,还得下大力气。
面对难啃的硬骨头,《实施方案》提出了众多具体措施。比如,将开展入河排污口专项整治,强化工业企业污染控制,强化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实施生态修复、污水处理提质增效、补水活水工程等。
今后,我省将把控源截污作为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的基础性工作和根本措施,查明河道两岸和水体周边所有排污口,对污水直排的排污口实施截污纳管,实现旱季污水不入河。严格实施排污许可和排水许可制度,加强入河排污口监督监测。加强对小餐饮、理发店、洗车店等排污的执法管理,加大对乱排、偷排行为的整治和处罚力度。
同时,城市建成区排放污水的工业企业需依法持有排污许可证,并严格按证排污。排入城镇水体的工业污水需符合相关行业标准及地方标准要求,严禁任何企业、单位超标和超总量排污,对超标或超总量的排污单位一律限制生产或停产整顿。强化工业园区水污染防治,工业园区均应建成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并稳定达标运行,对废水分类收集、分质处理、应收尽收,禁止偷排漏排行为,安装自动在线监控装置,监控数据与生态环境主管部门联网。
据了解,我省还将持续推进城镇污水处理厂建设,推进老旧城区、城中村、城乡接合部生活污水收集和处理,加快补齐生活污水收集处理设施短板。加快推进全省县城以上和长江流域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出水水质要达到一级A排放标准。推进建成区污水管网全覆盖,生活污水全收集、全处理。加快城市雨污分流制改造,系统治理雨污错接、混接、漏接等问题。加强管网新建和提标改造,对于近期设施难以覆盖的地区,因地制宜建设分散污水处理设施,处理达标后排放。
纳入河(湖)长制,建立长效管护机制
一些地方整治完的黑臭水体,短期内达标后,经过一两年又反弹了。如何巩固整治成果?
治污需要恒心和制度。在强化制度建设上,我省将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纳入河(湖)长制,明确河(湖)长,落实管理责任单位,加强专业管护队伍建设。深化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等方式治理城市黑臭水体,加强各项管理养护制度建设,建立绩效考核与付费挂钩机制。积极创新管护机制,推行水环境治理市场化、社会化,严格考核评价,严格责任落实,形成主管部门定期考核、专业管护单位具体负责的水环境管理模式。
在监督检查上,对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污水处理不达标排放导致水体黑臭的相关企业和工业集聚区,我省将严格执法、严肃问责。定期开展水质监测和公众满意度调查,适时组织对治理效果进行评估。
除了解决黑臭反弹的问题,还要克服整治资金大的压力。城市黑臭水体整治投资大,后期管理维护还需大量资金。对此,《实施方案》指出,要创新投融资机制,建立健全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的投资保障机制,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多元投入的要求,完善污水处理收费及征管政策,在加大地方公共财政投入的同时,积极引入社会资本,支持采取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等方式,支持财政性资金对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实施以奖代补。
黑臭水体治理也要充分发挥群众的主动性。我省还将鼓励公众对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和环境违法行为进行监督举报,及时公开城市黑臭水体治理信息,限期办理群众举报投诉的城市黑臭水体问题。(本报记者 何珂 )
(安徽日报链接:http://epaper.anhuinews.com/html/ahrb/20181126/article_3707821.shtml 发布时间:2018年11月26日)